靳守拙
一百年前,孙中山、黄兴领导了推翻清廷的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随即全国响应,公推黎元洪为鄂军都督,实行共和。
清王朝重新启用袁世凯,派冯国璋统领北洋军反攻武汉,1911年11月12日汉口复被清军占领,革命军退守武昌,清军在龟山炮击武昌,辛亥武昌起义斗争曲折,并非一帆风顺。
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武昌起义,苏、皖、赣、川、黔、滇南方六省宣布独立,后陆续又有徽、陕、粤、闽、沪、渝等先后起义,脱离清廷宣布独立。民主共和之势风起云涌。
清王朝见大势已去,派盛宣怀、唐绍仪与革命军谈判。袁世凯投机革命,要挟清廷,以清廷退位、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条件,达成南北议和。临时约法,仍就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从而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辛亥一次革命之梗概。
武昌首义后,河南积极响应,全省各地举行多次起义,除桐柏起义外,最著名的为省城开封,张钟端等革命党人拟定1911年11月13日夜举行起义,举事前被叛徒告密,随即被捕,同年11月24日张钟端等11人英勇就义。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开封辛亥革命十一烈士。
河南是袁世凯的家乡老巢,袁世凯的表弟张镇芳督理河南,袁势力在河南根深蒂固,袁世凯本为清廷掌兵重臣,现摇身而变民国共和大总统,河南处于这种独有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殊性,河南一次革命失败,是全国未经独立直接共和的少数省份。随着袁世凯身份的改变,河南所进入的共和体制,准确地说是进入”袁氏共和”,这是河南与其他省份不同之处。
袁世凯窃国成功,表面赞成共和,实则野心复辟。密谋刺杀宋教仁,向五国银行“善后大借款”,购买军火充实镇压革命的实力。1912年5月15日袁撤销黄兴陆军上将职务,开始向革命党人大举反扑,实行独裁专制,阴谋复辟称帝。
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面目及一次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非去袁不可”的二次革命。各地倒袁斗争持续不断,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兴兵讨袁,二次革命的军事行动全面展开。
二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延续,为不可分割之共同体。“辛亥革命” 并非指辛亥年发生之事件,也不是“武昌首义”的专属用语,决非一省、一地、一时、一事、一次的行动。“辛亥革命”涵盖了一段特定历史时段,应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反对独裁专制、封建复辟的整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说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统谓之“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被后人定名为“辛亥革命纪念日”,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国人共识。实际上武昌起义时孙先生并不在国内,中华民国成立也是在辛亥后第一年的元旦,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这些史实都未发生在辛亥年,却都属于辛亥革命历史范畴,所以,辛亥革命是一个广义的革命历史事件。
由于二次革命的倒袁性质决定,河南的二次革命尤为惨烈,付出的代价尤为沉重。《河南通史》记载,二次革命仅开封牺牲达4000余人。开封作为河南省城在二次革命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全国震惊:
一 河南火药局爆炸案
黄兴作为二次革命的军事组织者曾多次派人与河南革命党人接触,以国民党机关报《开封民立报》为中心,编辑主任罗飞声等人策划在开封搞一次大的革命行动,为接应南军拟定炸毁河南火药局,断绝其军火。由同盟会会员、《开封民立报》记者章培余、政法学堂毕业生尹新宪具体组织实施。1913年7月1日,成功炸毁存放30万斤军火的河南火药局。此事一出震动全国,新闻媒体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等连续报道,全国影响甚巨,此事件被记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章培余等五人被捕后,身受酷刑,坚贞不屈。章培余留下遗腹独女,7月13日从容就义,英年29岁。此事又一次被记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二 《开封民立报》烈士群体事件
《开封民立报》大力宣扬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封建独裁,为二次革命的舆论先锋,一直是袁世凯、张镇芳之心腹大患,火药局爆炸后,张镇芳更加恼羞成怒,1913年7月28日武力查封《开封民立报》,逮捕了当天在社所有人员,以民立报编辑主任罗飞声为代表的报人被捕,另有一名勤杂工也未能幸免。同年9月11日《开封民立报》烈士群体在孝严寺刑场英勇捐躯。
如此对待新闻媒体,践踏民主,再次引起全国震惊,国人哀痛!
三 枪杀中华民国国会议员
河南籍国会议员段世垣,公派留日,追随孙中山革命,同盟会员。曾参与修定宪法,后因弹劾张镇芳暴行被秘密处决。此事在全国影响很大。
在二次革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辛亥革命的中心,发生许多影响全国的大事,为辛亥革命做出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应当了解开封这段历史,勿忘历史,大力宣传,隆重纪念。以告慰革命先烈,教育后人,同时彰显我们开封之荣耀!
(作者为九三学社开封市鼓楼区支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