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行动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这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严重疫情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抗疫工作的成绩再一次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抗议战争打响短短半个月内,重灾区湖北的医疗物资供应得到“大大缓解”,全国范围内的物资供应也逐步从“紧”趋向“稳”。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使用,其速度让世界对中国又有一次新的认识,四万多医护精英逆流而上,驰援湖北。社会志愿者、社区、公安战线的全员参与,使武汉疫情迅速扭转。其奇迹的背后是强大的制度协调能力和制度组织能力。环视宇内,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殚精竭虑,而且,做到了全国一盘棋,上下齐心、协力奋进,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此次疫情防控就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最好印证。
在与病魔的实战中,我们传承已久的中医药再创新功,成为一大亮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次抗疫狙击战的全面胜利,其实我们应该感谢中国有中西两个医学体系,当西医无特效的时候,可以选择中医。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超过90%。实实在在的疗效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河南通许县人民医院中药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实践经验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推广,其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中药经方,取得很好防治效果。护理工作中通过利用中医理论加强对患者饮食、运动、睡眠、心理、环境等全程全面干预,改善其负面心理情绪[1],利于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2]。
中医理论中的‘上工治未病’。实践也证明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方面优势更为突出。此次抗疫再次证明,中西医互补模式正成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的最佳模式。近期,国家层面及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发展中医药的方案和措施。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说:这次抗击疫情是中医中药守正创新的好时机。那么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地位,弘扬祖国医学,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呢。
我们认为,要真正做到弘扬祖国医学,既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在政策和制度上支持,又需要中医中医本专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尤其是教育者和中医大家的共同参与,建立有效机制。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念树立、临床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大中医药正面宣传,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一、将中医药纳入传染病防治体系
未来应把中医药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将中医药列为疫情防控的“常备军”,无论对于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体制,还是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专家建议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确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法律地位。加入相关条款,以确保中医药在重大疫情中依法参与防控工作,提升医疗救治率。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弘扬中医药的基础
中国的医学教育,目前为西医和中医院校两类。中医院校一般都会开设西医基本课程,对西医的包容度较高,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大都成为自觉。而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占比很小,一般仅有一门“中医学”,加之两种医学背后价值理念的文化壁垒,很多人在价值观上排斥,甚至视中医不科学。由此可知,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建议所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坚持中西医并重改起,使得中国医生均具有中西医综合素养和共同的医学价值理念,或许是治本之举。
1、在教学内容方面,培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加对中医认可度。祖国医学,其理论起源来自中国传统经典易经,易学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等方面为中医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中医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和中国古代其他发明相比,它是唯一体系完整、科学思想与提作技术完美结合的发明创造,又是持续发挥功能并仍发生影响的东方科学。中医学的行进路线和学术形态完全不同于西医学。关键在于中医学受易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易学与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在古代科学未分化以前,医学和易学源出一家。医学分化为独立的学科,但医家的基本观念仍和易理一致,中医药理论流淌着《易经》的"血液。如: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医学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的体现,中医学的动态观就是医学“唯变所适”的变易观的体现。
2、引导医学生树立中医思维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是全球医生关注的重点,不少人认为中医药只适合治疗慢病或者做预防,其实中国方案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也是致胜关键。例如: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以中医诊疗为主的方舱医院380例病人无一例转为重症,除服中药外,患者每天会练习太极、八段锦,同时会加入针灸等中医项目,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愉悦精神。
中医的思维,认为真正的医生是人体自身,医生所要做的,是帮助病人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帮助人体机能的恢复。中医是治“人”,而不仅仅是治“病”,人体机能正常了,病也就好了。这与对抗病毒的西医思维,是两条线路。
3、为了实现中医为全世界人民健康服务的目标,还应当注重国际化中医人才的培养,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相关高校、医院、学术组织等,重点培养一批经过国际组织任职锻炼、具有较丰富国际合作经验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三、增加宣传力度,增加中国文化自信心,提高全民对中医认识
这次疫情,中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并发挥独特优势,归功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正确部署和及时宣传。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此次疫情中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坚持中西医结合”。2月13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监管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自此,标志着中医药作为主力军迈入了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据统计,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比为85.20%。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病例的治愈出院数和症状改善者占87%。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参与救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重要方法。
在疫情暴发之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研究提出中医药诊疗方案,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并发布实施,近两个月内更新了7版诊疗方案,中医药治疗不断加强。除了国家诊疗方案,浙江、甘肃、湖南、天津、北京等全国24个地区出台了地方中医药干预方案,内容更具体,覆盖人群更广泛。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筛选出“三方三药”。毋庸置疑,这次疫情为中医药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可以说中医药为全球战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对这些真实的数据的了解,对消除广大群众对中医的误解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加大针对性宣传措施,扩大中医在广大民众的知晓率和认可度,使中医中药的思想意识深入中国人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四、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目前,海外疫情正值肆虐之际,正如《人民日报》时评“中医药有实力为全球战疫贡献中国智慧”,倡议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体现我国的大国担当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中医药特色技艺疗法的传承是保障中医药优势发挥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06年以来,共137个新增及扩展传统医药项目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其实,中医药领域仍有大量的特色优势疗法以及传统药物制作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而这些特色疗法一旦失传,将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重大损失。因此,扩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重要一步。建议资助中医药特色流派设立传承、学习场所,并向公众,包括青少年普及宣传中医药特色技术与学术思想,积极扶持这些中医流派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传承,推广其特色技术的临床应用。
五、依靠现代科技,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医药虽属于传统医学,但在信息时代与科技结合之下,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果。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华文明五千年以来,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中医药在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曾讲到:“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时代需求,不是我们强行向海外推广中医药,而是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迫切需求。”在如今海外一些海外国家已经开始将中医药纳入了防疫指南。而在这个举世关注疫情防治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当发挥海外中医中心的作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培养筛选一批中医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外语熟练、熟悉国外政策的中医药人才,派遣至海外中医药中心,向当地民众普及中医药预防传染病的保健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海外中医药中心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当地的华人、留学生等中医药人才资源,培养当地中医药人才,使中医药在国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 葛勇. 肺炎伴心衰患者的中医护理观察[J]. 实用临 床护理学杂志,2017,(9):154.
[2]毛荣霞,王晓葵. 呼吸内科肺炎患者的中医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4):151.
何艳玲(1963-),女。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护理学会内科护理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院品质管理联合会品管圈专家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大学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大学委员会第三支社主委、九三学社开封市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开封市委委员、开封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