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失去了和至亲好友团聚的机会。然而,比灾难跟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对灾难信息的漠视。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信息接触的广泛性使得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民众会有信息恐慌和信息饥渴的双重心理状态,这也给各大主流媒体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媒体在报道热点时事新闻时,要避免触及严肃议题下公众的情感底线,同时也不要发布未经专家或科学核实的新闻,不要故意曲解和放大专家透露的信息,一味追求时效性未对信息内容做出分析就断章取义,比如双黄连事件。因为科学本来就具有不确定性和发展性,但媒体往往想要通过专家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在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坚持正面报道为主,适当挖掘网民的乐观精神,有利于凝聚民心、鼓足信心、缓解压力。比如,央视频在疫情暴发前期直播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就吸引了4000多万热心网友化身为“云监工”围观收看。现象级的传播数据、沉浸式的直播体验,既彰显出主流媒体融合创新的能力,也实现了舆论对正能量、主旋律的关注。但“央视频”却在之后的议题设置上,过度迎合了网民起绰号、拟人化的娱乐心理,特别是在直播页面为挖掘机开设助力榜。这种具有“饭圈属性”的打榜操作,偏离了主流媒体在涉及灾情议题报道时应当具备的定力和严肃性。主流媒体应当承担起舆论导向的作用,引导公众对于议题做出正确的感知,如此这般将严肃社会议题娱乐化,很容易模糊议题焦点,引发舆论对主流媒体导向和价值的质疑,同时,力度把控不定也有可能导致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丢失,同时部分媒体在转发新闻时盲目追求点击率和眼球效果,于是就诞生了类似于“不会人传人”“动物传人”等虚假新闻,在当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次疫情的报道工作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以下启示:
1、秉承新闻时效加强舆论引导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同于以往的“非典”,疫情的危害程度更深、波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这也导致民众必然出现恐慌情绪,有人就会藉网络的匿名性在网上发布未经证实的谣言,而此时权威、主流媒体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即,通过发布权威、有效、科学的防疫信息,起到良好的上传下达的作用,这也有利于媒体公信力的重塑。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的采编、播报都有严格的把关,更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能有效的在疫情面前发挥平息社会谣言、防止舆论激化、安抚公众情绪的作用。同时,注重新闻的时新性,第一时间发布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对公众关心的话题做出回应,不给谣言可乘之机。各类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播报更加接地气,保留感性人文关怀的同时又能维持理智和思考,传递真实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设置适当的信息框架,将疫情视作一场战役,需要公众众志成城,共同作战,凝聚了人心、鼓舞了人心,鼓励公众在疫情面前不气馁、不放弃、不低头,引导积极的社会情绪,安抚疫情中公众的恐慌心理,有助于化解疫情危机。
在疫情爆发初期,央视栏目多次连线钟南山院士,就病毒传播机制、疫情可能持续时长和疫情期间防控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直播问答,第一时间保证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信息的准确性,并给民众公开透明的事实,让民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前线关于病毒的最新讯息,通过及时发布抗疫信息,正向引导舆论,对于前期稳定民众情绪,推动社会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2、坚持健康传播努力服务受众
在疫情信息报道过程中,网络上谣言造成的舆情,给民众造成各种不健康心理。媒体要坚持健康传播的理念,将健康心态、健康知识传达给深陷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的每个人。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是健康传播主要的传播渠道,但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介形式,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新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与健康传播的紧密结合,逐渐成为探索健康传播效果的研究热点。这也会创造出信息聚合的特征。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受众从被动获取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信息,使得健康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主动性都变强,可以实时地将图文声音,甚至视频聚集在一起,形成“现场直播”。传播者利用现代的传播渠道,收集大量信息,优化用户对信息的选择和使用,同时也会带来健康传播主体多元化特征。新媒体环境下,浏览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使得健康传播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少数拥有专业能力的医生或者专家,微博、微信、各大社交平台或论坛都成为接收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人际传播成为更有影响力的健康传播站点。这就需要使各位新媒体人保证健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要听风就是雨,在经过充分考据之后予以发出,做到不误导、不传谣,取得公众信赖。
为服务公众抗击疫情,健康报社主办的“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与中国政府网合作上线了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查询、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查询、疫情防控问答数据库、孕妇定点医院查询等服务,这也是当下主流媒体向服务型媒体转变的一个典型案例。
3、依托两微一端打造全息媒体
要坚持融媒体发展理念,为信息传播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渠道支撑。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没落的风险,市场化媒体与各类自媒体风声雀起,挤压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疫情的爆发,让人们看到了新旧媒体融合带来的强力的社会公益性,不间断24小时直播、微信微博客户端信息的及时跟进、报纸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和写实记录,将媒体宣传和引导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受众的“信息空虚感”也被媒体信息的全面立体化报道充分填补。
或许今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不再成为空谈,通过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内媒介生态环境的融合,这必将为多平台信息流动打下坚实基础。从一开始的央视连线采访到全网各大主流媒体的共同联动,“全媒体”趋势愈发明显,跨区域交流也已成为常态。而这一切的发展,就是想把最新、最全、最科学、最有效的抗疫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努力成为一个具备社会教化功能的服务型媒体。就如疫情爆发之始,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白岩松多次直播连线多名专家组成员,为广大人民群众答疑解惑,并传授防护知识,许多网友在线为尽心尽责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点赞。作为不折不扣的媒体人,我们更应该始终秉承公正报道的核心理念,恪守职业道德标准,传递社会心声、把握时代脉搏,让社会运行更加健康有效,为国家的平稳运行贡献一份力量。(
李爽)
李爽(1988-),艺术学硕士。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九三学社河南大学委员会第一支社社员。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协会会员、开封市朗诵协会会员。担任开封电视台《畅游天下》栏目记者。曾获开封广播电视台“电视主持人大赛”亚军、河南省大学生科学艺术文化节主持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配音作品《北方水城我的家》获河南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二等奖、社教专题片《汴京灯笼张》获开封市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配音作品《鼓楼涅槃》获河南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