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受益者,1981年8月毕业于开封医学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分配到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40年来亲身经历了医疗改革为人民大众及医疗机构带来的变化,感受颇深。
记得我刚入职时,我们医院刚刚复建,仅有2栋早年的2层病房楼和设在一个平房小院的门诊。全院仅4个病区,一百多张病床,手术室设在一排比较简陋的平房里。全院影像学检查仅有X光拍片及透视和一台A型超声波检查仪。病房设施非常简陋,病房没有暖气,冬天用炉子取暖,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病房却住得满满的,医患关系也非常融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医疗改革也在稳步开展,但是,1978年至1984年的医疗改革措施主要是医疗机构内部的一些调整,并没有涉及体制上的变革。所以说这个阶段只是医改的孕育期。1983年建造我院门诊楼,我们全体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拣废砖砸砖渣填地基。1984年门诊楼建成,大大改善了患者就医条件,也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这个时期各医院都非常重视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1984年夏天河南省卫生厅组织开展了“护理知识竞赛”,我和另外两位年轻护士被选拔出代表医院参加全省比赛。当时没有空调,宿舍连电扇都没有,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在省直医院及全省医院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也激发了年轻护士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由此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所以卫生系统称1985年为“医改元年”。我院开展学习白求恩精神和身边的榜样,一代护理大师管葆真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我,管葆真当时是我们学校副校长兼一附院副院长,她提出的“在患者第一的原则下进行工作”护理理念,更成了我的座右铭。那时我和很多年轻医生、护士都住在单身宿舍,科室加班随叫随到,没有任何怨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部分实现市场化。我们医院引进了大批医疗设备,如彩色B超仪,CT、系统、DR及输尿管镜、前列腺电切镜呼吸机等检查治疗设备。无论是硬件设施配备还是医疗技术水平,都大幅度提升,我所在的儿科病房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简易病房搬至新建楼房,在豫东地区率先开展了儿童多动症诊治,儿科的医疗护理服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主任朱玉枝老师当选为开封市人大代表。 1993年,我院新的外科大楼建成,1994年儿科开展了运用脐血治疗血液病的先进技术,我院荣获“爱婴医院”称号。
2000年,我所在的消化内科,在豫东地区首家开展了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如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及内镜下胆总管碎石+取石术、食管支架植入术,2003年开展无痛胃镜及内镜下治疗。新技术的开展,使原来需要开刀手术的才能治疗的疾病,现在通过内镜就能完成治疗,使不能耐受开刀手术的老弱患者得益于治愈。消化内科也被评为河南省首届重点专科。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新的医改政策。在医院的这些改革措施中,我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起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作为护理部副主任,和主任同心协力带领全院护理姐妹,率先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在试点的基础上,于2011年底,我院率先实现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全覆盖。现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已经延伸到了院外,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促进医养结合、慢病管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全面提升。各护理单元创新服务,涌现出患者写诗词感谢护理人员的新气象,由于事迹突出,我院护理团队获得河南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及的荣誉称号。
2012年被媒体称为中国“全民医保元年”。2013年,我院成为河南省首批推行实施了在看病医院直补政策,之后,河南省又建立健全大病保险、跨区域结算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记得有一位来自祥符区的李老太太,体检时怀疑肺癌,需要手术治疗,她担心儿女负担太重,不肯住院,经过家人多次动员,好不容易同意住院,但是愁容满面,医护人员给她解释了新型城镇医保大病补偿政策,才看到老太太的一点笑容。老太太有冠心病,所以术前采取了干预措施,比其他患者多花一部分费用,出院总费用为6万2千元,仅新农合一项就报销了35000多元元,大病保险二次报销也有4千余元。“能报销这么多真是想不到。现在病治好了,压力也没有了。”李老太太如释重负地说。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展,我们医院的医疗环境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去年我院装修一新的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形成了外科组团,还建了数字化和杂交手术室,能满足大手术及复杂疑难手术的开展;建造了现代化的消毒供应中心,为我院医疗技术的开展提供了保证。如今静脉集中配置中心即将投入使用,这将进一步减轻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静脉治疗的质量,我院开展了项目齐全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独立开展大血管病手术治疗以及冠脉搭桥和微创心脏手术;骨科完成了世界首例双髋、双膝四关节同期人工关节置换术……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院开始从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
记得2017年8月31日,随着院长的一声令下,我们医院的收费取药系统全面切换成了药品零加成。之后半年时间内,又对100多个品种常用药品进行了2次降价,减轻了广大患者的看病负担。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资源下沉,使使基层医疗得以完善,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共同发展。医联体也应运而生,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积极探索建立互联互通的医疗联合体,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医疗合作与协作,形成了跨区域的特色医联体发展模式。实现了“向上延伸”,通过双聘学科带头人等形式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通过“借力”,在疑难重症的诊治、医护人员人才培养、专家引进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将医院特色专科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达到了“向下覆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分级诊疗,解决人民群众就近就便看病的问题。在组建医疗联合体的三年时间内,医院选派了业务副院长和多名科室主任长驻新疆哈密红星医院、民权县人民医院、尉氏县医院、杞县县医院等进行对口支援,到目前共计下派500余人次,帮助新疆红星医院成立了康复科,建成了规范的消化内镜检查室,并手把手教会当地医生内镜操作,开展了内镜下治疗等新技术、新业务;有的对口支援人员还担任被支援医院的科室主任,不仅提高了当地医院的治疗水平,也对团队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医院围绕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创新服务举措。为更好地为河南及周边地区的患者服务,在政府支持下2018年首次开封市空中院前急救已经在我院实现。
为了深入推进我院的医疗改革,我们医院成立了医疗改革办公室,旨在把改革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和获得感。就像一位患者家属所说:现在,农民即使得了大病,也敢到医院治疗了。然而这只是医疗改革的春天刚刚到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每一个家庭将会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全民小康的健康之梦将最终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何艳玲,女,1963年1月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副主任护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现任九三学社开封市委委员、社河南大学第三支社主委;中华护理学会河南内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老年护理及照护委员会常务委员;开封市护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护理学会品管圈学组成员;河南省医院品质管理委员会品管圈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