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九三学社河南省书画院成立大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社省委主委张亚忠出席会议并讲话。社省委专职副主委陈志民出席会议。设计书法、美术、收藏鉴定、摄影等领域的100余位书画院成员及各社市委专职副主委、省直委员会秘书长等参加会议。会上通过了九三学社河南省书画院章程及领导班子及相关机构成员名单,来自社开封市委的书法家社员杨恢当选为九三学社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并兼任收藏鉴定委员会主任。
刚柔相济 摇曳多姿
——记九三学社书法家杨恢
杨恢,又名杨辉,字宴古,1969年生,河南开封人、九三学社社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开封市书法博物馆馆长,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开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九三学社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兼收藏鉴定委员会主任、开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杨恢自幼喜爱书法,几十年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杨恢习书,初由唐楷、魏碑入手,得其法度;上研西周金文,得其厚;隶法张迁、乙瑛,得其古;行草法二王、张颠、怀素,承宋四家,继明张长水、王孟津,续清何子贞、赵之谦,得其韵味。于名家法帖中汲取笔法技巧,体悟用笔之道,取其长为己用,同时善于把握时代的审美发展观,在行草书创作方面,以鲜明个性受到人们的关注。
林散之先生《题画》诗云:“有法兼无法,今人似古人。若能寻造化,笔墨自通神。”杨恢认为,画如此,书亦然。书法艺术是一个独立的门类,有其一套完整的法度,当然也不是一定完全按法度去写。但起初一定要遵守一定的法度,然后在活学活用中求得进步和提升。每一个人对法度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及感悟、理解也不会一样,所以法应该是活的,不是死的。最高境界的法是无法,从有法到无法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学养去思索和感悟。书法之道原本就是寂寞之道、苦行之道。要想写好字,就得寂寞坚守于传统与自我之间,心无旁骛,破浪苦行。
谈到书法学习,杨恢认为,书法是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要想让这朵花开得绚丽,就必须先把这朵花生长的土壤浇灌得十分肥沃。传统文化是书法创作前进的动力,而书法则表现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髓。要想学到书法的精华,达到一定造诣,并非易事,即便是出于自身兴趣,学习过程也是非常枯燥,其间的辛苦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不能硬练,书法本身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只有理论实际相结合才能将书法练好。
黄庭坚《菩萨蛮》
陆游《鹊桥仙》
谈到草书创作,杨恢认为,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则是注情性于书里,蕴气韵于卷中,以期达到和谐自然。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书法家,无不以在作品中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情至性和时代精神为最高境界。唐代书论家张怀瓘说:“草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莫过草书。”草书是最具自然之本色,最有灵、最有情、最有韵、最有神的书法艺术。要写好草书,首先是性情第一,意的修炼,然后才是技法,还
杨恢的狂草作品,看似毫无章法可依,却终篇首尾照应,上下笔意顾盼,行与行之间,行气贯通,上下承接,左右呼应,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像一支优美抒情的曲子,起伏跌宕,使鉴赏者如在欣赏音乐。说到草书的真谛,他有句名言:情即是天。不能融注作者真情实感的书法,只是花拳绣腿。真正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岁月锤炼,担得起代代挑凿的。
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又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用宗白华先生的这一美学思想来考量杨恢的行草书的审美追求是十分贴切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恢的书法作品在“正气杯”全国书法大赛、“回归杯”全国书画大赛、21世纪全国首届书画篆刻展览等大展赛中获得金奖,在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 100 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中国书法名城(之乡)国庆巡礼展等全国大展赛中入展。作品还被国內多家博物馆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刊登于多种书法集及报刊杂志。
施闰章《山行》
辛弃疾《生查子 独游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