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一口号”精神 携手不忘合作初心 ——社河南大学委员会开展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学习考察活动

来源:原创  时间:18-05-16 15:59  责任编辑:jskfsw

  “五一口号”七十年,清香九三聚栾川,潭头追思素白沉,犹当奋力继先贤。5月12日,九三学社河南大学委员会一行近40人前往位于栾川县潭头镇的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开展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学习考察活动。

  河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史富强,九三学社开封市委主委、九三学社河大委员会主委苗琛,九三学社开封市委副主委李俊霞、虎华、欧阳章姝,秘书长樊丽;栾川县教体局党工委书记、局长李文强,潭头镇党委书记常光磊,潭头镇中心学校校长张学峰,河大潭头附中校长党义涛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追溯半个多世纪以前河南大学的办学历史,潭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国难当头,“华北已经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7年12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驱迫下,河南大学迁出开封,开始了流亡办学。从最初到信阳鸡公山,又到南阳镇平,1939年5月,终于在豫西小镇潭头暂时安定了下来,那些代表了中国脊梁的中原文化播种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年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教育救国、文化抗战的壮丽诗篇。五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但河大师生与潭头人民的鱼水情深却万世长存。

  八年流亡办学,五年潭头岁月。河南大学在潭头的5年时间,成为令人瞩目的坚持在“华北唯一最高学府”,也正是在潭头这五年,河南大学不退反进,校内名师云集,学校气象万千学子风貌蔚然,潭头人民为河南大学1000多名师生安排了平静的书桌,河南大学为国家输送出1000多名毕业生,毕业的学生或奔赴抗战第一线、或到全国各地从事各种专业的工作。1942年河大由省立升为国立,1944年战时搬迁大学综合评估中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中原高等教育的火种不仅得以保存,还在潭头燃得更旺,照得更远。同样在1944年,日落西山的日寇向洛阳进犯,5月15日入侵潭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河大死难师生及家属达16人,失踪25人,给河南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河南大学被迫离开潭头,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但不屈不挠的河大人依然在逆境中不断地壮大自己,1945年底河大重返开封,已从离开时1000多名学生的省立大学成长为2000多名学子的国立大学。

  在日寇肆虐逞凶的血雨腥风之中,潭头人民置生死于不顾,舍身保护河大师生和图书仪器,并将罹难的师生遗骸埋藏于看花岭上。社员们来到伏牛山看花岭,瞻仰长眠在那里的河大师生先烈们,心中感慨万千。在潭头办学期间,河大师生不仅创办了《河南大学文学院丛刊》《医学周刊》《农学院集刊》等学术刊物,还心系抗战,创办了《霜剑》《抗日血钟》《救国先锋》等抗日救国刊物,积极宣传抗日救亡。70多年前,河大师生救亡图存、敌前办学,不屈不挠地为中原文化传递一条文脉,正是因为对于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对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河大人流亡办学的经历,恰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抱有同样信念的中华儿女们不屈斗争、艰苦奋斗的缩影,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共产党在1948年发布“五一口号”,号召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时,民主党派、社会各界纷纷云集响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山呼万岁!

  随后,社员们来到河南大学潭头附中高中部(原七七中学旧址),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交流。这所中学是当时河南大学师生联合当地士绅在潭头共同创建的,社员们不忘乡梓,还为附中学子们捐赠了近500册图书资料和大量的教学用具。重回河大潭头教育圣地,大家都有回家的亲切感,被当年河大先贤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持风雨育才的精神深深感动,更对深山办学不忘宣传抗日救亡,心系天下的民族担当所折服。张学峰代表河大潭头附中全体师生表示深切的感谢,并向社员们深入的分析了潭头教育的现状。李文强对河南大学不忘旧根感到欣慰,他说:“河大附中是栾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界将一如既往的弘扬河大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他期望能与河大展开更紧密、更深入、更务实的教育交流活动。

  
  苗琛在谈话中对当年河大先贤不缀办学的精神和潭头人民的无私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说道:“河南大学和潭头人民一起走过了那段最艰苦的烽火岁月,一路来听闻河南大学在潭头办学的种种壮举,为社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这种用鲜血凝聚的情谊,值得每一位河大人永远铭记!回顾峥嵘岁月,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了“五一口号”发布的历史背景,对“五一口号”的精神和历史意义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九三社员要不忘合作初心,切实践行“五一口号”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河南大学潭头附中提高教育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尼志强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