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和参政党,社员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半个世纪以来,九三学社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人物,他们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宏图伟业之中,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稼先便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
邓稼先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组织者,领导科研人员成功研制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将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少年求学经历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少年时期饱受战乱之苦,先后在北京、昆明、四川求学,1941年,邓稼先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王竹溪(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开拓者)、郑华(著名光谱学家)等著名物理学家,毕业后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1947年,邓稼先又赴美求学,不到两年便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博士学位。
邓老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抗日战争胜利时,他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回到北平后,他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二、回国报效祖国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当时的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需要大批的人才建设祖国。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邓稼先没有忘记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他深知只有祖国强大起来了,才不会受到列强的欺辱,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自己苦学数年,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毕业之后,邓稼先放弃了在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谢绝了老师和好友的挽留,毅然地回到了祖国,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开展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回国后,他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三、投身核武器研制
当时,世界格局处于冷战时期,新中国被欧美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党中央意识到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提出“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1958年8月,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担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他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1,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由于选对了主攻方向,为以后成功研制原子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959年6月,中苏关系交恶,苏联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后来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并断言“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邓稼先不信邪,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原子弹研制工作中,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他冒着酷暑严寒,他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时间,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3年的奋战,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3年2月,邓稼先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他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随后他和于敏等人一起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试验成功2。与美英法和苏联相比,中国研制氢弹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氢弹试验成功,彻底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列强再也不敢蔑视我们,中国人也不再是任人欺压的东亚病夫!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由于邓稼先所在的单位是军事管制单位,又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单位在文革初期并没有受到波及,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们可以安心搞科研。1971年,这些功臣们也受到冲击,邓稼先等人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有的造反派要求科学家们把核武器研究关键数据“交待”出来。虽然处境很危险,邓稼先坚决不把重要科研成果披露一丝一毫。后来周恩来总理救出了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他们才重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1979年,邓稼先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在一次试验中,他的身体受到辐射影响,但他仍坚持工作,指挥核武器试验。1985年,他因此前的核辐射病倒住院,被确诊为直肠癌,1986年因病逝世,终年62岁。
四、许身国威壮河山
邓稼先是九三学社社员的优秀代表,他一生功勋卓著,获奖无数。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坚守在最危险的岗位。他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对工作极端负责,他深知时间紧,任务重,无论严寒和酷暑,都坚持亲临试验场,即使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他总是和操作人员一起出现在第一线。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即使面对令人闻之色变的核辐射,他也义无反顾。有一次核爆实验发生了意外,原子弹突然坠地被摔裂,他深知危险,不顾工作人员劝阻,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查找失败的原因。当时虽然身穿防护服,他还是受到了过量的核辐射侵袭。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核辐射,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数度昏倒在地,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确诊为癌症,最终导致他过早的离开了人世3。
在戈壁荒漠的实验场,工作环境异常恶劣,但是他从来不抱怨,只会兢兢业业的工作。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短缺,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还要承担着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他带领大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国的豪情壮志,创造了奇迹。他以敏锐的眼光将中国的核武器发展推近了十年,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他用自己的智慧带领中国,跨过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禁试这四个里程碑,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神圣的事业,他必须严守秘密,回顾他的一生,和妻儿团聚的日子才不过6年的时间,整整28年,他过上了隐姓埋名的日子,不再发表学术论文,不再公开做报告,不能出国,甚至不能告诉家人去向4。他一直在最危险的岗位上甘当无名英雄,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即使氢弹试验成功,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最大的功臣。在文革中被批斗时,他也无法诉说自己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为自己辩解,直到他死后,他才慢慢为大家所熟知。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给邓稼先的挽联中写到“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和教育工作者,读了他的事迹深受感动。有时我也会想,是什么使他能几十年与家人隔绝联系,将毕生的精力用于中国的核武器的研发工作中?如果他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着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高度的自律,怎么能干出这轰轰烈烈的事业呢?
我国正处于百年之大变局,邓稼先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他的精神将会永存。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向邓稼先学习,继承发扬“两弹一星”功臣们的精神财富,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虽然不能象邓老那样做出丰功伟绩,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奉献毕生。
参考文献:
1.陈光.大音希声邓稼先[J].人民公仆,2015,(7):20-23
2黄小坚.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J],科学大观园,2019,(9):34-35
3.顾迈男.突破“禁区"采访邓稼先[J].中国记者,2019,(10):56-60
4.唐蕊.邓稼先家风:为国奉献简朴生活[J].中国纪检监察,2016,(15):62-64
摘要:
邓稼先是九三学社突出的代表人物,他少年时期饱受战乱之苦,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后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回到祖国,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他以敏锐的眼光将中国的核武器发展推进了十年。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试验成功。“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关键字:邓稼先;核武器;原子弹;氢弹
联系方式:龙瑞红 13393822576(手机) 邮箱:3462585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