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首先要厘清优良传统与国学根基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主要涉及的范围与核心是什么?国学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支撑,为什么说国学根基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自信?以上这些,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关键。
关键词:优良传统 国学根基 经典普及
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七十华诞,又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是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一年。七十年来,九三学社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中国共产党同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参政党之一,秉承着民主与科学的宗旨,继承并发扬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共同经受了磨砺和考验,共同致力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在科技、教育等领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尽最大的努力。在继承优良传统方面,九三学社自建社以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广泛团结知识界人士,致力于改革开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国家与社会赋予九三人新的使命,九三人也对当前文化自信进行了探索和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和国学经典的普及方面。基于此,就如何更有效地继承优良传统,国学教育普及的广度和深度,国学经典的概念和范围等,阐述一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继承优良传统,何谓优良传统
继承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体来说,主要指的是赡老爱幼的家庭规范、天人合一的探索精神、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进德修业的立身之本、和而不同的博采众长、与人为善的社会处世、乐善好施的人际关系、孜孜以求的上进精神、匹夫有责的人生担当,国家至上的广阔胸怀、勤劳俭朴的生活态度等方面。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社会主义公德最为重要的规范。《弟子规》开篇就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天人合一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道德经》就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忧患意识是一个人的内心关注超越自身利益。荣辱、成败,而维系国家、社会、人民的前途与命运于心的大思想大境界,“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是最具体的体现。打铁还需自身硬是进德修业的立身之本,至圣先师孔子就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子诠释和而不同的理念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人有路,与己有退。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凡此种种,架构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继承优良传统,仁爱是核心
仁爱是继承中华优良传统的核心,“仁者爱人”,仁者是满怀慈爱之心、充满大爱的人。故而,仁者具有大智慧、超魅力的人。孟子在《仁者爱人》中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仁者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的,《道德经》第五章,老子阐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与魂。这也是几千年来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智慧的结晶。“礼之用,和为贵”,历朝历代的兴衰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仁爱是我们得以长久生存的基础与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三、继承优良传统,国学是支撑
继承优良传统,要以国学为主要支撑。“国学”的涵义是在五四运动时期“西学东渐”之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国学又称汉学,是以先秦经典与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章太炎国学演讲录》把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
为什么说继承优良传统,国学是支撑?原因有四:其一,它记录和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二,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三,其中蕴含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四,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而国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四、国学根基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我党领导核心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列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思想提出来。在这里,主要阐释一下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一个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习总书记总结我国的国学根基归纳为以下十几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所以说,我们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源于我们的国学根基。抛弃传统,丢掉国学根基,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学根基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 尼志强,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博士,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参政党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开封市思想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大学第四支社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