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增产增收 确保粮食安全

来源:原创  时间:11-11-21 16:00  责任编辑:jskfsw

  九三学社开封市委员会
 

      粮食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自古就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民以食为天”、“有粮则胜,无粮则乱”等古训无一不揭示了粮食的重要性。开封市是粮食主产区,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收,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开封市粮食生产的现状
      开封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是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的主产区。现有耕地591.7万亩,常年农作物复种面积在1150万亩以上。2003-2010年粮食总产量由171万吨增加到255.6万吨,增长幅度达49.7%,实现了粮食生产七年连续增产丰收的佳绩。究其原因,一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二是得益于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三是得益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四是得益于病虫害的有效防控,五是得益于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
       二、开封市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在全市591万亩耕地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一些低洼地排灌不畅、砂壤地地力瘠薄、漏水漏肥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不齐全,存在着井、电、配套不健全的情况,影响了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由于部分农田灌排体系不健全,遇到冬春干旱、夏秋雨涝的不利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每年都有因旱涝灾害而导致的粮食减产减收。2010年9月初的强降雨,造成全市185万亩农田积水,秋粮受灾面积49万亩,成灾22万亩,给秋粮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市、县两级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小,灾害应变能力不强。尤其是近年粮食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频发,财政投入的不足显得杯水车薪。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及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造成了农民对粮食生产的人力投入和物资投入不足,与当前粮食生产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乏力。目前,我市农技推广体系中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依然存在,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良种良法不配套,生产技术的经济性能欠佳,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收。
      (四)良种效益发挥不够。目前我市实行的良种补贴方式不一致,除了对小麦种子采取政府采购、统一供种、以实物发放良种补贴方式外,对玉米、水稻等作物良种补贴采取以银行打折、现金发放的方式。由于农资市场上作物品种繁多、良莠不齐,农民缺少科学的识别能力,盲目相信农资户的宣传,因购买假冒伪劣种子或不适宜本地种植的种子而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案件时有发生 。           
      (五)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低。2010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99家,其中种植业567家,从事粮食生产的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而真正运行良好的则更少。像兰考县南马庄无公害大米协会那样运作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屈指可数,缺乏大型的粮食生产类农民专业化组织。在粮食深加工方面,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作用不足。
      (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市农业生产氮肥施用量每年12.3万吨、磷肥5.3万吨、钾肥2.7万吨、复合肥5.8万吨,亩施用化肥量44.25公斤;农药施用量0.65万吨,亩施用农药1.1公斤;农膜、地膜使用量1.9万吨,亩使用量2.9 公斤。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当和过量施用,都可造成对土壤和河流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同时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部分粪便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对土壤、水体的污染较为严重,也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安全。
      (七)良田面积逐步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几千亩的速度在减少,并且减少的这些耕地都是距离城市较近、农田水利条件相对较好、能灌能排的旱涝保收田。虽然每年通过土地平整、复垦复耕,弥补了耕地减少的不足,但是,这些新增耕地土壤肥料、灌溉条件都远远比不上被城市化占用的耕地。
      三、实现我市粮食增产增收的对策
      要认真落实好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实现我市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
      (一)用足用好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党和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粮食生产。为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用足用好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对补贴的作物种子实行政府采购、统一供种、以实物发放等方式,发挥更好的良种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应整合项目资金,着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建设、节水型灌溉项目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灌区改造整体效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按照成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工程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逐步把中产田建成高产稳产田、把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田。建设灌排体系畅通、林网路桥配套、土壤质量较高、机械耕作便利的高标准粮田。水利、气象部门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 制定完善的农业生产应急预案,做好物资、资金、技术等各项防灾抗灾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应对,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三)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加大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完善岗位责任制度,着力解决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分布不适应粮食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广的良种和技术不适应现有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农技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一支精干高效、懂业务、善推广的农技推广队伍。农业技术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办好样板田、作好典型指导、示范带动,努力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户率。
      (四)强化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组装配套,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促进我市粮食生产的发展。各县区要因地制宜, 加快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的应用,确定粮食作物的主导品种和搭配品种,搞好品种宣传推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改善土壤养分结构,提高肥料使用效率,实现节本增产增效目标;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坚持科学灌溉;加强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采取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措施,确保粮食安全;开展主推技术组装配套和示范展示田,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的技术集成模式,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开展秸秆、沼气综合利用,降低面源污染,提高粮食品质。
      (五)加强农业、农民组织化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引领千家万户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是做好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出路。一是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二是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粮食产业链条。
      (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城市的发展和占地计划,坚决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为稳定粮食面积打好基础。各县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抓好主产区粮食作物生产;协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发展,提高复种指数, 提高耕地利用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土地集约经营。坚持夏秋并重、稳夏增秋,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升质量,确保我市粮食总产稳中有升。

(本文为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执笔:齐 献 忠)